白銀作為一種金屬,在過去人類的歷史、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,在現代貨幣出現之前,白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充當著“錢”的低位。特別是在中國,直到現在一提到錢,很多人都會喊道“白花花的銀子啊!”可見白銀在中國歷史中作為貨幣的影響力依然存在,在許多場合下依然擔任著貯藏財富的角色。
實際上,不僅僅在中國,在整個世界的歷史中,白銀一開始就充當了貨幣的角色,而且長期充當貨幣。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來自于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,他們用“白色的金子”鑄造錢幣,這種“白色的金子”恰恰就是天然的金銀合金。時至今日,在50多種語言中,白銀依然與“錢”都是同義詞。
世界歷史上白銀的貨幣地位
在古希臘文明中,由于希臘北方馬其頓及色雷斯等殖民地蘊藏有豐富銀礦,所以古希臘幣鑄造了大量的銀幣,希臘人當時鑄造的銀幣以“德拉克馬(Drachma)”作為單位,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雅典鑄造的4德拉克馬銀幣,正面是雅典城的守護女神雅典娜,背面為其守護鳥貓頭鷹圖案,因此也被稱為“貓頭鷹銀幣”。古希臘的銀幣大量流傳到地中海周邊地區,是商業貿易活動的紐帶,是古希臘文明的經濟根基。
隨后,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帝國、羅馬共和國以及后來的羅馬帝國,都先后鑄造了大量的銀幣——其中,最著名的當屬羅馬的迪納利烏斯銀幣。實際上,除了上面所說有50多種語言中白銀等同于錢之外,現在還有西亞、北非以及南歐的一些國家,他們的錢的名稱就是來源于“迪納利烏斯”——如果你注意過新聞報道的話,你應該聽說過“第納爾(Dinar)”這種錢,它就是“迪納利烏斯”的語言變異。
雖然后來古羅馬帝國崩潰,但西方世界使用白銀充當貨幣的歷史卻一直延續下來,從長達上千年的歐洲中世紀時期一直到文藝復興,到地理大發現,到工業革命……整個19世紀以前,錢就是金銀幣,金銀幣就是錢,從未變過。
白銀在中國的貨幣歷史
相比之下,中國由于人口眾多,一直使用銅作為最主要的貨幣材料,這就是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津津樂道的“銅錢”;在唐、宋之前,白銀一直是類似于珍珠玉石一樣的高級珍貴玩意兒,上供給皇帝和貴族們把玩,直到明朝中后期,由于紙幣系統徹底失去信譽,再加上美洲白銀的大量輸入,中國人有機會把白銀當錢使用,這一使用,就一直延續到1935年的國民黨“法幣”改革。
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發行法幣,取消銀本位,白銀做為貨幣的使用受到限制,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。銀元(先前為銀錠)是我國歷史上白銀最主要存在形式,鑄造成貨幣是白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最主要用途。
1949年新中國成立,國內百廢俱興,為了穩定人民幣,中國人民銀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《金銀管理辦法》(草案),凍結民間金銀買賣,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,實行統購統配政策,嚴厲打擊銀元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。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,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,金銀在中國作為流通貨幣的使命正式結束。
白銀的投資價值
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及貨幣起源時,曾經說過:“金銀天然不是貨幣,但貨幣天然是金銀。”
白銀長期作為流通貨幣的輝煌歷史,以及白銀作為一種工業用金屬的特性,決定了其良好的投資價值。
純白銀顏色白,摻有雜質金屬光澤,質軟,摻有雜質后變硬,顏色呈灰、紅色。熔點961.93℃,沸點2212℃,密度10.5克/立方厘米(20℃)。銀質軟,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,延展性僅次于金,能壓成薄片,拉成細絲。溶于硝酸、硫酸中。銀對光的反射性達到91%。常溫下,鹵素能與銀緩慢地化合,生成鹵化銀。銀不與稀鹽酸、稀硫酸和堿發生反應,但能與氧化性較強的酸濃硝酸和濃鹽酸產生化學反應。
白銀的主要用途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上:工業、攝影和珠寶銀器。這三大類的白銀總需求占到白銀需求的85%左右。
自古以來,白銀就一直與黃金一起,被作為財富的象征。銀的化學符號是Ag,來自拉丁文Argertum,是”淺色、明亮“的意思。因為銀的顏色是白色,所以被稱為“白銀”。白銀不僅有著良好的電熱傳導特性,還具有較高的感光性和發光特性,被應用于工業、攝影、首飾、貨幣制造等方面。與黃金相比,白銀因供應充足且價值較低,故更多且更早地應用于造幣,進入流通領域,很多國家均建立銀本位制,把銀幣作為主流貨幣。
(金道學院)
以上是“ 白銀的歷史和投資價值”的全部內容介紹,關于現貨白銀開戶的知識,及最新貴金屬投資市場行情、資訊等,請關注斗斗金!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、圖片來源網絡,版權歸原著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,謝謝!